股票代码:603106

中文 EN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新闻中心

怎样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作用

2024-07-1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重塑生产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战略布局,努力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述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对抓住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其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已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验证,并将继续适用于当前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历史逻辑出发,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至20世纪中叶的200余年中,机械化、电气化极大地带动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但总体来看,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和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2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标志,引领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深远影响和关键作用日益突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内容和类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提供了现实条件。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在赶超过程中往往通过承接技术转移等方式获取先进技术,技术进步路径单一,要素结构优化滞后。受制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即使某些技术实现突破或在部分领域取得领先,如果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也很可能在激烈的科技竞赛中落后。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很可能因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归结起来,如果发展战略思路囿于传统要素禀赋和静态比较优势,过度依靠技术引进发展产业,而不是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转向内生性发展,就很难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也难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实践基础来看,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不少领域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这些科学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催生出全新的生产力质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日益完善的创新体系、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高质量的产业载体和更高水平的开放环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变化,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制约生产力水平跃升的深层次矛盾凸显,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部分行业供需循环不畅,风险隐患较多,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具有现实紧迫性。

  在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上,各国正在上演激烈的“淘汰赛”,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的制约,打通产业链创新链的卡点堵点,才能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

  归根结底,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最强动力和重要特征。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争取发展主动权,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转向质优量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前沿科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和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激发创新人才主动性和创造力。

地址(ADD):天津自贸试验区(空港经济区)西八道30号

电话(TEL):86-22-24828888 传真(FAX):86-22-24828899 邮箱(EMAIL):cashway@cashwaytech.com

版权所有: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证000000号